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英国的紫石英号军舰无视国际警告,擅自进入中国解放军与国军交战的敏感区域,企图插手内战局势。然而,这一冒险举动最终以英国舰船遭遇解放军顽强反击并被围困数月告终。即便如此,统计结果却显示,解放军在这场交战中的伤亡人数竟远超英军,令人感到意外。那么,为什么英国敢如此肆意行事?为什么解放军会被认为是这场战斗的胜利者?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必须从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背景说起。
1949年4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推进,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势力几乎彻底崩溃。表面上看,国共两党似乎依旧形成对峙局面,划江而治,但实则我方的形势越来越有利,国民政府则已经岌岌可危。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格局虽然久存,但随着我党在北方的胜利,南下统一的局势已不可避免。
展开剩余79%4月20日,随着国共最后一次和谈破裂,解放军的二野、三野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兵力雄厚,准备打响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渡江战役。当时,解放军早已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外国军舰撤离长江以免引发冲突,三野调动大规模的炮兵部队封锁长江航道,并明确发出警告:任何误入交战区的外国军舰,一旦无视警告,解放军将毫不犹豫开火。
其他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法国都及时撤回了舰艇,唯独英国没有撤退。彼时,英国远东舰队的“紫石英号”护卫舰停泊在南京,原本准备在战乱中为当地侨民和使馆人员提供援助。然而,在4月20日局势最紧张时,英国舰队指挥官决定派遣“紫石英号”取代原先停泊的“伴侣号”驱逐舰,顺流而下,结果这艘军舰不幸闯入了国共激烈对抗的区域。
英国海军指挥官虽清楚这一天对两党的意义,但他仍沉浸在昔日海上霸主的幻想中,认为解放军不会敢对英国军舰开火。毕竟,历史上中国的清政府、北洋政府乃至国民政府均对列强低头示弱,未曾反抗过。但我党向来不屑与列强妥协。
4月20日早上8点30分,紫石英号进入了由三野八纵炮兵团封锁的作战区域,解放军立即发出警告。但紫石英号不仅不理会警告,甚至威胁性地将炮口对准我军阵地,表现出一种挑衅的姿态。这让解放军毫不犹豫下令开火。顿时,震耳欲聋的炮声震响长空,炮弹精准命中目标,紫石英号的舰体在长江水面上掀起了滚滚水柱。
尽管“紫石英号”的火力强大,射速也较快,但解放军战士们的炮火更为精准。短短时间内,紫石英号便被击中30多发,多个关键舱室被重创,战斗力大幅削弱。眼看局势不妙,英军不得不挂起白旗示意投降。解放军随即停止了炮击,然而,紫石英号却因舰员阵亡,失去了航行能力,最终在距离我军阵地7公里的浅滩搁浅。
然而,英军的高傲并未因此消退。紫石英号的舰员居然重新升起了英国国旗,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解放军的挑衅。于是,解放军再次开火,直到英军屡次举起白旗,才最终停止攻击。这一幕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讽刺——英国军舰首次在中国的战场上不得不屈服。
紫石英号搁浅后,南京停泊的“伴侣号”试图前来营救,但当它接近紫石英号时,再度遭到我军猛烈炮击,只能狼狈逃至江阴。这一系列事件震动了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中将气急败坏,亲自率领“伦敦”号重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赶赴长江上游,企图营救紫石英号。
虽然英国舰队实力强大,但解放军的炮火依旧不容小觑。在我军的猛烈打击下,“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两艘英国军舰在长江上空陷入混战,最终不得不狼狈撤退。而在此过程中,驻守长江南岸的国军炮兵也主动开火与英军作战,甚至有不少国军军官表示,面对洋人侵入,我国军民一致对外,众志成城。
英军在长江战局中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然而由于英国坚持不肯承认错误,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直到7月,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军的战略任务已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建国事务。最终,英国在7月30日通过台风登陆时水位上升的机会,匆匆撤离,紫石英号的事件也就此画上句号。
统计显示,英军在这场炮战中的伤亡为111人,而我军则有252人牺牲,伤亡数目是英军的两倍多。但从战略和战术角度来看,英国舰队的“强行介入”不仅失败,还在国际间丧失了颜面。而解放军则以坚定的立场和英勇的反击,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英国的“炮舰外交”彻底成为历史。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大转折,从鸦片战争起,英国的坚船利炮曾撬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在百年后,英舰的狼狈逃窜则代表了中国的崛起与复兴。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